jn江南体育冯雪:建构记忆的岛屿群——美术博物馆档案的管理、研究与拓展

  新闻资讯     |      2024-12-16 12:38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师冯雪著作《建构记忆的岛屿群——美术博物馆档案的管理、研究与拓展》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

  我十分欣喜地看到冯雪博士所著的《建构记忆的岛屿群:美术博物馆档案的管理、研究与拓展》一书面世。她的这份研究填补了中国美术博物馆界尚未深透研究的空白,阐述了“档案”在美术博物馆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价值与意义,由史到今,亦史亦论,见解独到,形成了富于专业性和逻辑性的知识导图,建构了一个以“美术博物馆档案”为关键词的整体而深入的学术构架。

  一方面,书中整合了大量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和国际美术博物馆界档案实践案例,将个案提炼为类型,较全面地解析了档案在行政管理、藏品研究、展览策划、社会教育、馆史写作、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公共拓展等各方面工作中的运用,描述了档案在美术博物馆这一特定文化机构中的应用场景及其所扮演的多维角色。另一方面,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上升到形而上的理性思辨,将对美术博物馆档案概念和价值的讨论引入到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和社会参与等领域,将档案同美术博物馆的功能与使命相结合,注重剖析档案在艺术史、展览史和博物馆研究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价值。这让本书的叙述超越了对档案的一般认识,丰富了美术博物馆档案的理论内涵和文化属性,促使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档案和运用档案,重新思考某种惯常的“工具”或“材料”如何成为激发美术博物馆创新实践的学术潜能。

  “当一座机构坚信自己能成就辉煌,它便会将日复一日的絮语当作宝藏珍藏。”近日,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冯雪博士的专著《建构记忆的岛屿群——美术博物馆档案的管理、研究与拓展》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从博物馆研究的角度,该部著作梳理了当前国际美术博物馆档案管理的重点知识,并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档案在推动艺术史研究、展览史研究和博物馆研究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新书面世之际,艺术中国特别采访了该著作的作者冯雪博士。

  艺术中国:冯雪老师您好,祝贺新书出版!如范迪安教授在书的序言中提到的,这是一本“填补了中国美术博物馆界尚未深透研究的空白”的专著,我们很感兴趣,您的这本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酝酿的,以及是如何找到了这样一个选题呢?

  冯雪:感谢关注,这本书其实脱胎于我的硕士学位论文,也就是差不多12年前,我在美院师从范老师读研的时候,开始思考“美术博物馆档案”这个课题方向。记得上学时读了一系列德国、美国还有我们国内学者的博物馆学理论专著,其中有一本珍妮特·马斯汀(Janet Martine)编著的《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在书的最后一章专门讨论了博物馆档案在机构治理和学术研究方面的价值,当时对我来说觉得很陌生又很受启发。也是在那期间,我课余在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实江南体育官方平台习,参与了《从延安走来——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苏立文与20世纪中国美术》《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等几个研究性展览的策划工作,这几个展览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草稿、书信等各种各样的实物档案。当然,展览所涉及到的可能只是美术博物馆档案中的一些类型,但也让我对这个议题的兴趣在实践中得到了强化。那个时期,国内的一些公立美术馆也正在形成自己的机构档案管理体例,从学术研究、展览策划、展示设计、博物馆学习与机构营销等层面的实践中,越来越多地看到档案的身影,所以似乎到了形成专研的时候了jn江南体育。所以在硕士论文选题的时候,我的导师范迪安先生指导我做这个课题,又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给予了大量的帮助,我记得当时文章的框架怎么也搞不清楚,资料也很难找,都是在先生的鼓励下慢慢克服完成的。

  艺术中国:那从形成选题方向到这本书的正式出版,您主要完成了哪些方面的研究,用到了什么样的方法并希望以此解决哪些问题呢?

  冯雪:从论文到专著,对我来说是在摸索自己如何从“学子”向“学者”这种身份转变的一种很好的锻炼,如果说写学位论文是把兴趣转化成研究,那这个过程当然不会因为论文答辩通过而结束,就算那时候感觉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充分完成选题,但论文的完稿只相当于为专著开了个头。

  就这本书的写作来说,从过去一个阶段来看,对美术博物馆档案有关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的确主要集中在英语世界,与此同时,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美术博物馆行业也贡献了主要案例。所以写作中必不可少地做了相当数量的“查资料”的工作,除却福柯、德里达等学者从不同出发点展开的对档案的批评理论,讨论美术博物馆档案管理的专业书籍和评论文章主要产生于1980年代以后,史密森尼学会、美国档案管理者协会、美国博物馆协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协会等专业机构也特别推出过一系列的成果。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各大美术馆都一定程度地开放了机构档案的内容,有些也在其战略规划文件中详细介绍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方针,近年来学界对博物馆机构“透明化”和“可及性”的强调在此可见一斑,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多机会和便利。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负责人米歇尔·艾利卡特(Michelle Elligott)赠书,“愿你的档案之梦成真”

  在有机会到国外驻留、访学的时候,我会抓紧机会做实地走访和调研。2016年开始,我前后拜访过几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后来也有幸拜访了MoMA档案项目的负责人米歇尔·艾利卡特(Michelle Elligott)和国际项目部主任杰·列文森(Jay A.Levenson),我也先后去到史密森尼美国艺术档案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康奈尔大学赫伯特·约翰森艺术博物馆、盖蒂艺术中心、库珀休伊特美国设计博物馆、克利夫兰美术馆等机构的档案中心,到亚洲艺术文献库参观并拜访了时任董事会主席杜柏贞(Jane DeBevoise)拓展机构,包括谷歌艺术与文化(Google Arts & Culture)也为很多美术馆做过藏品和档案的数字化,以及有关档案的专题展览项目。关于档案在艺术史和展览史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与原纽约大学博物馆研究专业负责人布鲁斯·阿特舒勒教授(Professor Bruce J. Altshuler)有过多次讨论。因为许多资料还没有形成公开发表的文献,再者有一些问题我还是希望能与美术馆的档案负责人展开讨论,我想这也是艺术管理学科本身的一种特征驱动——理论很多时候脱胎于“工作现场”的发现与反思,而“档案”自身也有一种强烈的“现场”属性,所以对这些机构档案库的访问有点像寻宝,这个过程也给了我很多更多乐趣。

  当我自己觉得积累了足够多的东西的时候,我有机会去观察和遴选搜集到的这些理论、知识、观点还有实践案例。因为国内相关的研究还没有那么多,所以写作工作是带有一点“填补”的意味和意义的——它有点像一部“美术博物馆档案工作指南”,但不能停留在此处。我还是试着去继续围绕管理、研究和拓展这几个大方向做一些概念的厘清和理论成果的引述与讨论,这一方面体现在书的结构本身,分类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生成。另一方面我也会对既成的观点和例子做一些讨论,尝试分析档案在“新博物馆学”语境下的价值,比如档案与促进机构透明化和加强可及性方面的关系,档案如何帮助思考博物馆的社群角色与身份等,总体上算是“述”与“论”相结合的吧。

  最后谈到成书,我特别感谢余丁教授和邵亦杨教授帮助我推荐了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社的王煦老师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这本书的设计是我的好朋友设计师钱若斐操刀,他和王煦老师选的封面工艺让题目忽明忽暗的,我感觉跟档案的气质非常贴合——它不是你一眼就能看清楚的东西,但它会因为你的专注而闪光。

  艺术中国:成果确实来之不易,能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特色和重点内容吗?

  冯雪:好的。由于我自身的学科和知识背景的原因,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专门的档案管理学研究,而是更多从博物馆研究的角度讨论档案在学术研究和机构工作中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类似对“博物馆档案”的考古,从档案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梳理总结美术博物馆档案的定义、范畴、主要类型,特别就其在学术研究系统和机构治理系统中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同时,梳理贝尔盟会议(The Belmont Conference)以来博物馆档案建设的简要历史也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美术馆档案管理的工作就像是对原材料的某种“加工”,这当中涉及为不起眼的历史碎片完成身份转换的评估与征集工作,为档案建立物理和知识层面秩序的分类整理工作,还有为不同的档案撰写说明、分析与评述的描述工作等。因此,第二章进入美术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单元,包括机构记录的调研与管理、特殊收藏的主要类型、档案材料整理、分类与描述、数字档案管理以及档案的保存与保护等内容,总结国际美术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行规范和优秀做法。作为公共文化机构jn江南体育,美术博物馆付出大量的心血完成的档案管理与保存,都指向了“档案活化”的最终目标。

  第三章的论述集中在美术博物馆档案的拓展层面。首先介绍档案使用在伦理、隐私等方面的一些限制的规则,再列举现阶段美术馆档案拓展的一些代表性方向,例如通过专题研究拓展公众对档案的利用、组织展览和出版书刊呈现对特殊收藏和业务档案的研究等。个案研究占据了本章的主要篇幅,也即围绕档案拓展在艺术史研究、展览史研究和博物馆研究这三个维度的代表性实践展开深入讨论,这部分专业成果体现出美术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丰富化,亦是美术馆对展示和交流模式不断更新与重塑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档案被重新激活,成为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媒介。

  艺术中国:可以说条理和内容极其清晰了。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关于这个议题的未来发展jn江南体育,您有哪些期待呢?

  冯雪:去年是中国艺术管理教育专业的20周岁,余丁院长专门写过一篇题为《砥砺奋进20年——记中国第一个视觉艺术管理专业》的文章,谈到要“构筑艺术管理学科中国学派”。我想一定量的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一些基础理论的积淀,对于一个新的学科专业来说还是很重要的。所以我的这本书也就算是抛砖引玉,还有很多不足。我也很希望这本书将来可以再次修订,特别是补充更多国内的相关研究和机构实践的案例,我相信从专业的角度,那部分内容会让这本书真正变得“完整”,而再去回看已有的内容的时候,又会产生不一样的认识。

  主要从事博物馆研究、艺术展览策划与研究、美术馆与⽂化治理等⽅向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她主讲的《美术博物馆学概论》等课程先后获省部级、校级专业课程奖项,学术专⽂为《美术观察》《世界美术》《艺术博物馆》《美术馆》等专业期刊发表,并收录于多部学术⽂集。曾参与策划《从延安走来——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苏立文与20世纪中国美术》《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明的回响——穿越敦煌》《有此山川:多维度里的中国山水》《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邬建安个展:是海,是沙丘》等多项大型艺术展览。2016年获纽约亚洲⽂化协会(Asia Cultural Council,ACC)“年度杰出艺术⼈才奖助”。2021年,学术课题获国家社科基⾦后期资助项⽬⽴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