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开户数超5000万 金融机构拓展养JN江南老第三支柱赛道

  新闻资讯     |      2024-12-13 05:51

  自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正式启动,养老金制度已在全国36个城市和地区率先实施。试点期间,养老金开户人数也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已经突破5000万,较上年增加约156%。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推广,养老保障体系多层次、多支柱发展也成为保障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的关键。

  5月14日,安永华北区金融服务审计主管合伙人姜长征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的快速增长,某种程度上和相关金融产品的种类丰富有关。“从我们的观察看,自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启动以来,目前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完善个人养老金业务服务,并丰富养老金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这使居民养老财富取得了较大满足。”姜长征说。

  据悉,2023年 5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此后,与养老金相关的政策相继出台,包括《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投资公jn江南体育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以及《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在这些政策支持下,第三支柱养老产品备受关注。

  目前国内第三支柱养老产品主要包括“用于保障型”的储蓄产品交易业务和保险交易业务及“用于保值增值型”的基金交易业务和理财交易业务。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拓展机构,当前拥有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资质的银行有23家,其中22家上市银行均已开设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业务和储蓄产品交易。

  《中国上市银行2023年回顾及未来展望》(以下简称《展望》)指出,目前开设基金交易业务、保险交易业务的上市银行分别为19家、18家,开设理财交易业务的银行为17家,已同时开通了基金、保险、理财和储蓄产品交易业务的有15家。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首席合伙人忻怡表示,受政策驱动,银行也将养老金融服务与其普惠性金融服务有机结合,这不断拓展了第三支柱养老新客户群的业务量JN江南。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在上市银行年报中JN江南,“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养老金融”等成为高频词,虽然各家制定了差异化战略,但在养老金融第三支柱赛道方面,金融机构也都呈现出积极的增长态势。

  在2023年年报中,多数上市银行提及个人养老金业务,也有银行披露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及产品情况。比如,截至2023年年末,建行已经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超900万户,手机银行个人养老金开户数为766万。兴业银行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实现了储蓄、基金、理财、保险四类全覆盖,产品数量超150只。

  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个人养老金总缴费金额约280亿元,较上年增长了97%。不过由于个人养老金缴存人数占开户人数较低,因此,养老金人均缴费金额相较于政策上限12000元仍有较大差距,市场认为,目前养老金存在“开户热投资冷、缴存意愿不高”等现象。

  忻怡认为,目前个人养老金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者在其开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中可选择的金融产品并不丰富,加之客户选择经验不足,短期风险波动接受能力欠佳等因素,也是养老金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我们建议上市银行在丰富产品维度的同时,需要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兼顾客户可选择性、收益性和风险控制的长效绩效考核机制。同时也可以给客户普及基础的投资知识,将理财产品净值化的理念传输给客户,从客户理念上拓展选择产品的宽度,改变选择储蓄存款为主的局面。”忻怡说。

  《展望》认为,当前银行可结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通过提高客户服务和管理水平、优化投资管理和保险养老金融、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自身在养老金融中的吸引力。

  此外,由于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开立具有“唯一性”,公众只能选择一家符合条件的银行,并经人社部信息平台核验通过后,才能在名下开立账户,但后续账户可在各机构迁移。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JN江南。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 邮箱:/li

  中华财险浙江分公司连续三年荣获金融机构支持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优秀单位三等奖

  带着创新走进鲁菜发源地,中粮餐饮“福掌柜•中国行”淄博站烹饪出美食文化“新名片”